氢能产业迎爆发元年,中联重科如何在氢能赛道破局?
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氢能凭借其零碳排放、能量密度高、储运灵活等优势特点,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但正由于氢能是新兴产业一切需要从零开始,所以我国氢能整体产业链形成规模仍需时间。
近日,中联重科在新能源产品及智慧工地发布会上,发布了3款氢能关键零部件,特别是开发出国内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45MPa氢气液驱活塞压缩机,一举打破了国际垄断,这是氢能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的新进展,有利于我国氢能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的喜与忧
在“双碳”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政策多点开花,企业加大投入,氢能产业在2022年迎来“爆发元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国家近日印发的《“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再次提出,要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个省市提出了针对氢能产业的地方发展规划。例如,湖南就提出全力打造氢能工程机械之都。
据统计,今年国家部门共计发布50余条氢能相关政策,地方发布300多条氢能相关政策。可以预判,随着氢能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影响面持续扩大及各级政策的落地,氢能产业顺势而起指日可待。
但是对于氢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前期和发展中的水平,许多关键技术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成为氢能的“阿喀琉斯之踵”。业内人士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氢能自主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例如,在“加氢环节”,加氢站作为联系上下游产业链的核心枢纽,已成为氢能发展的关键环节。加氢站核心设备包括氢气压缩机、加氢机等,其中氢气压缩机是核心关键设备之一。但目前我国相关技术并未完全成熟,加氢站关键核心设备、元器件不能国产化,依靠进口,且氢气利用率低,导致成本难降。
相关制约同样存在于“用氢环节”。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整车技术。但氢能关键零部件存在过分追求“高指标”,并非完全针对相关应用场景进行适配性开发,通俗而言就是“有什么就用什么”,难以发挥产品最优效能,从而影响了终端应用,也制约了产业发展。
因此如何更好将氢能应用到我们的能源系统,并使其进入到一个高效可利用的能源系统中,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联重科的入局与破局
中联重科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近年在新能源零部件领域投入了可观的力量,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新能源相关产业链全链条打通,技术全面、自主、可控,技术的先进性,以及技术和产品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氢能方面的布局,既是面向行业,同时也是跨出行业,打通整个产业链。
在新能源零部件方面,中联重科从锂电、氢燃料两条工程机械新能源化关键技术链,实现了“电芯-模组-电池包-底盘-整机”“加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底盘-整机”“电池-电驱-电传-电控-底盘-整机”3个全面打通,为锂电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氢能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联重科打造的部分新能源关键零部件
加氢站作为氢能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核心技术被欧美国家垄断,设备进口费用高昂,导致建设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这方面,中联重科开发出了45MPa氢气液驱活塞压缩机,也是国内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气压缩机,在氢气排量、压比、漏率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全面应用于撬装加氢站、固定式加氢站等多种形式的配套基础设施,为氢能源扩大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加氢装备基础。
在氢能汽车领域,中联重科还开发了高集成度的35MPa车载氢系统,用来满足工程机械在复杂应用环境中的高安全性要求和空间布局紧凑的要求,使得安全性和储氢密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以及具有抗振性能好、响应速率快,适合工程机械复杂作业环境和复杂作业工况的12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
此外,中联重科还自主研发了31吨氢燃料重型底盘。实现了核心零部件-控制软件-底盘技术链的全面拉通。并且氢燃料底盘搭载了自研的燃料电池系统、车载储氢系统,新能源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率超过80%,整备重量相比同行轻12%,能多装半方混凝土。该底盘完全满足氢燃料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对四桥底盘的需求。
△中联重科打造的新能源重型底盘
由此可见,中联重科正在积极入局氢气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定突破。中联重科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设备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让市场对其在氢气产业“新变局”中的角色产生期待。
《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指出,到2050年我国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中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全国加氢站达到1万座以上,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将实现氢能普及应用,燃料电池车产量达到每年520万辆。
行业专家预计,随着氢能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在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氢气应用的成本将进一步下降,未来有望大规模进入市场。中联重科等国内巨头企业纷纷入局,抢占氢能产业发展机遇,全球市场也将会看到中国氢能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