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超电影 微短剧扩容升级还面临哪些瓶颈?
据DataEye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2024年,中国微短剧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超过了同期电影市场的规模。多家机构的研报以及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微短剧行业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在规模上领先于电影市场。
但行业内外对于微短剧市场的争议依然存在。记者了解到,这些争议主要包括:微短剧究竟是新的文化视听品类,还是商业创新的结果;微短剧行业如何维持高速增长;三是微短剧目前在艺术性上仍难登大雅之堂,如何在内容、艺术表达等方面有所突破等。
那么,微短剧行业在扩容的同时,创造出了哪些惊喜?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影视行业的创新
“今年是电影发明130周年。回顾130年来影视行业的重大创新,除了技术本身,互联网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因素。然而,互联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简单地平移了传统电影和电视的内容,并没有带来真正颠覆性的内容形态。直到近年来,微短剧(或者说是竖屏微剧)的兴起才真正改变了这一局面。”2月20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上说,“在影院观影时,如果遇到不喜欢的内容,离场时会产生对自己消费和他人体验影响的心理负担,在线观看内容快进时会产生可能错过精彩内容的心理负担。但1到3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不喜欢的就划过。这种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容,减轻了观众的心理负担,再加上技术的个性化推荐,会让用户看到的内容越来越喜欢,沉浸在这种感受和情绪之中。”
但与此同时,微短剧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内容低俗、粗制滥造、过度依靠投流等。
“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快速生长’到‘品质跃升’的关键转型。”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说,在发展模式上,从最早2022年前后在小程序上付费观看,到2023年时端原生、免费模式的兴起,以及现在国内的许多APP都上线了微短剧频道。内容上也从早期的野蛮生长状态,到今天全行业努力践行短剧精品化生产路径。
“随着专业影视人才的加入及内容的探索升级,我们可以很欣喜地看到,整个行业产值还在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由于整个端原生模式的发展,能够适当地降低对于投流模式的依赖,实际上这个产值里面,能够分给内容创作者的比例也在逐步提高,并且在未来还会持续地提升。”乐力表示,微短剧也极大地助力了整个视频故事赛道的增长,“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微短剧用户观看时长已接近视频故事赛道用户观看时长的一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量,能为影视行业保持高增长作出贡献。在内容预算层面,我们从目前的一些数据预判,2025年全行业内容预算还能保持超过50%以上的增长,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丰富的人才资源。”
待解的问题
“早期的国产电视剧中,很多都是短剧形式,作品注重叙事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深刻性。比如《空中小姐》(共两集)、《迈克父子》(共三集)等,其中两集篇幅的短剧《怯懦的誓言》,还获得了飞天奖的肯定。随着国产电视剧的发展,我们开始了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才逐渐有了《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等长剧作品。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剧成为了电视剧创作的主流形式,且一度因为市场等原因,长度不断增加。”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郑晓龙认为,短剧是随着市场变化,电视剧形式的一种自然回归;微短剧则是电视剧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其叙事结构趋向简化,剧情的推进节奏也更加迅猛。
微短剧的碎片化形式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快节奏生活,他们更倾向于在零散的时间里,快速获得娱乐满足。然而,这种快速消费模式也让一些剧集失去了深度,陷入套路化和浅薄的内容创作。
“大浪淘沙,历史能留下来的、有时间生命力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时间最能说明问题。尽管微短剧有一些出圈的作品,抢占了流量,但相比于长剧,真正能够产生重大影响、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品微短剧仍然较少。因此,现在要进行总结是相当困难的,还有待更多的实践与观察。”郑晓龙说。
易凯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认为,短剧是剧集行业的补充,甚至是重要补充,但不代表剧集行业的未来。
在他看来,长剧的盘子仍然是短剧的8—10倍。关于市场规模,大家都在传的所谓短剧500亿元的数字,其实指的是短剧创造的价值,而不是短剧制作方实际可以获得的价值。根据测算,短剧制作方从中可以获得的价值大概在60亿—90亿元之间。反观长剧,每年各大平台长剧采购的总金额,也就是制作方可以获得的价值大概在800亿—1000亿元。
北京一家专注于微短剧拍摄制作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过去一年里,微短剧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较大变化,最显著的就是付费解锁剧集的模式正在快速被免费模式替代,加之监管趋于完善,以及在行业精品化的大背景下,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但投流成本占比也水涨船高,过去的财富神话早已不再。
王冉认为,微短剧市场未来会持续增长和发展,但直到微短剧行业形成输出可续季IP和可衍生IP的能力,或者形成大面积替代电视和视频广告的能力,或者形成直接的、规模化的电商转化能力,否则微短剧将只是剧集大盘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分支。
所谓可续季IP即一部剧集成为一个IP,并且不断推出按季计算的续集,如国外的《星际迷航》《绝望主妇》等,国内的《庆余年》《唐朝诡事录》等。从行业现状来看,国内无论长剧、短剧,还是微短剧,形成一个内容IP,并基于此持续产出续作的并不多。
“在形成可续季IP这个方向上,微短剧和长剧将会殊途同归,并且有可能相互转化,这方面微短剧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与此同时,微短剧在替代传统电视和视频广告以及直接的电商转化方面也大有可为。尤其是在通过微短剧这种形态形成直接的电商转化、完成在线销售方面,我认为全球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这三件事一旦发生其中的任何一件或两件甚至同时发生,微短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就可以被彻底打开,成为具有独立规模化商业价值的一个剧种品类,否则微短剧将只能是剧集大盘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分支,不会构成行业的主流和主力。那些粗制滥造批发爽点的微短剧更不可能代表行业的未来。”王冉说。
竞争加剧
随着微短剧对长视频的冲击,长视频平台在去年也逐步向微短剧发力。
爱奇艺在去年9月宣布启动“短剧场”和“微剧场”,前者每集时长5—20分钟,每周上线一部新作,后者以1—5分钟的竖屏内容为主。并且爱奇艺也于去年推出阶梯分账模式,分账收入包括会员分账收入和广告分账收入,其中在“微剧场”的分账规则下,将通过会员时长收入分成、付费点播收入分成和广告分成,三种分账合作方式争取与优秀的创作者合作,其中独家内容分账比例能达到70%。
优酷在去年10月发布新的短剧分账规则,S级短剧单价定位16元,A级为8元,在引入拉新系数后,数据表现好的短剧分账收入最高还能上浮120%,但数据不好的最低仅能获得40%。
腾讯视频也将原有的分账模式进行了升级。首先是把单一的会员时长调整为“会员观看时长+会员拉新激励”分账的组合模式;其次,对于分账期收入超千万元的独播微短剧,分账周期延长至12个月;此外,新增了“优秀作品激励计划”和“深度合作厂牌激励计划”;最后,鼓励片方自主招商,合作方可获得最高80%的分成收益。
然而,在激烈的平台竞争背景下,优质、精品的内容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
“短剧内容的升级还在继续。我对2025年短剧的内容探索升级充满期待和信心。首先是在横屏短剧的发展上,横屏有其天然的内容制作优势,如果能更好地与竖屏短剧讲故事方式相互结合,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在竖屏短剧上,制作升级是大势所趋,但如何通过提高制作成本,更好地带来用户反馈和平台收益,也值得探索与期待。商业模式上,过去一年经历了从付费到免费的转变,在内容的生产上已经产生了实质影响,未来在商业上不论是品牌广告,还是微短剧带货,都有巨大的空间,有待从业人员共同探索。”乐力说。
龚宇则呼吁行业百花齐放。“保护行业健康发展,杜绝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特别是有些平台利用市场的主导地位,签一些排他性协议,使一些公司在协议期内所有内容不能跟其他方再合作了。这会抑制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