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内卷”之年:租赁业聚焦回归本源
提升直租比例、严防“类信贷”、发展“两新”租赁……2024年的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行业,不仅经历了监管政策的再聚焦、再定位,也在转型中不断把握着新的业务方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伴随监管政策的落地落实,行业整体转型趋势明显,着力在风险监管、发展特色化业务上下功夫,行业核心竞争力普遍得以强化。
展望2025年行业发展,仲利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资深副总经理王道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方面要做好区域深耕,另一方面要做好优质深耕。“融资租赁公司应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估体系,确保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时,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估,从而保障公司的资金安全和业务质量。”
回归本源
作为全国租赁业的热土,在天津东疆,国内跨境租赁资产、国内央企租赁资产、国内绿色租赁资产火热聚集。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年底天津东疆已累计租赁资产规模超1.6万亿元。截至10月的数据显示,东疆已计完成2300余架飞机、860余艘国际航运船舶、80余座海工平台的跨境租赁业务,全国占比约80%。
“国货国运”“国轮国造”,既是大国的战略选择,更是金融租赁回归业务本源的写照。
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2024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征求意见稿》以纠正金租公司前期盲目扩张的类信贷倾向为核心,补充完善风险管理和经营规则等相关内容,推动金租公司围绕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功能定位探索开展特色化经营。
2024年下半年,经过修订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落实监管新规是金融租赁行业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一系列监管新规的不断落实,金融租赁行业的租赁资产规模年增速逐渐放缓,保持在5%~10%的合理增长区间;与此同时,行业加速回归租赁本源,转型创新不断提速扩面,行业功能定位更加凸显,发展质效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良苦用心和鲜明态度,以及监管政策引导企业从“做大”到“做优”“做强”的转型导向。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监管政策推动的是行业整体的逻辑变化,即从“类信贷”向“买设备”的转变。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达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9%,租赁资产余额3.97万亿元,同比增长9.27%,2023年直接租赁业务投放2814.87亿元,同比增长63.39%,占租赁业务投放总额的16.42%,同比上升4.31个百分点。
行业回归本源的同时,保障政策亦并行发布。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目标。随后,各地各领域设备更新政策持续发布,针对企业的相应补贴政策、专项资金也相应出台。
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山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政策均提及融资租赁。在系列保障政策的支持下,预计本轮设备更新带动的额外投资规模约为1.1万亿元,7个领域将额外多增9000亿元,其中2024年将多增4700亿元。
围绕着政策变化,全球租赁业竞争力论坛首席研究员高小月表示,租赁行业产业转型正显现三种路径探索。“一是专业化,金租破局转型的必达条件。场景来看,目前在物流运输、设备买租、光储充用电以及算力租赁领域,租赁公司做出了很多尝试。二是回归设备融资,专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深耕产业,为产业客户提供多元产品及服务。”
资产结构再优化
聚焦回归本源,不仅体现在业务上,更体现在租赁业资产质量的优化上。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2024年岁末举办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关注资产规模的增长,转而更加注重业务的多元化拓展,布局新兴产业的赛道,关注风险防控力度和租赁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以满足应对未来挑战,促进自身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的需要。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租赁公司资产规模的比拼,很多租赁公司规模达到千亿元。与此同时,也带来资产结构问题。对此,广州越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蒲尚泉认为,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融资租赁公司正积极应对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结合公司实践,蒲尚泉提出,租赁业应该从“六新”着眼。“一是新能源及‘六新’产业,即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二是设备租赁。设备租赁是当前市场环境中的热点,包括低空经济相关设备、算力设备、施工搭建设备等。三是小微租赁。从整个融资租赁行业长期存在的价值看,小微租赁是融资租赁公司的必由之路和存活之道。四是经营性租赁。经营性租赁是一种专业要求更高的业务模式,对资产选择、运营管理和处置能力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2024年,明确融资租赁的特色优势,已经形成普遍共识,即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相比,融资租赁更天然地接近中小微企业,归根到底在于“融资+融物”的业务属性。
而这一属性的再认识和再定位也有助于租赁业资产结构的优化。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仅缺少资金,更缺少设备。“所以融资租赁公司要坚持围绕金融功能定位及分工,发挥与设备、实体经济紧密相关的特性优势,同时积极应对行业挑战,扩大销售能力,提升资产流动性,加强与其他租赁公司的分工协作,减少低层次的竞争内卷,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蒲尚泉说。
除了从业务场景上挖掘之外,对于融资租赁而言,找到契合的客群更是关键一环。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98.4%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总资产占80%,营业收入占64%,贡献了60%的GDP。
而融资租赁作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融资租赁能够灵活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王道民认为,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融资租赁进行着社会资金的高频再分配,当银行没办法支持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时,融资租赁公司则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资金、债券发行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并以租赁方式为企业提供设备或资产的使用权,同时实现资金的再分配。
展望2025年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走向,王道民建议,还是要做到对行业的深耕。
“首先是直接推广。由于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较低,融资租赁公司应避免过度依赖中介,直接了解客户需求,提高业务质量。其次是在地精耕。在选择承做区域时,融资租赁公司应进行审慎的调查和决策。通过在地精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市场、政策环境等,提高业务覆盖率。最后是优质深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差异化较大。融资租赁公司应针对不同行业,深入研究,才能提前判断市场变化,避免风险发生。”王道民表示。